我是一个极普通的人,但是我也是觉得自己是有修养的,在日常生活中,我会少说多做,与人碰撞的时候,我会欠意地说:对不起。遇到争执的时候,我会就事论事,不扯其他,渐渐地更学会了快到嘴边的话咽下去,过一下脑子,不耳语,不势利,公平公正。这便是我理解的修养,素质是漫漫的提高的,比如捏着一张废纸就要找到垃圾桶丢进去,在公共卫生间洗净手就不要把水滴在地上,所有这些日常小事都是我觉悟和提高的过程,因为我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。我的修养和素质还需要不断地觉悟和提高素质修养!
遇到这类人那就要拿出自信和勇气,以不卑不亢,不冷不热的态度让他摸不清你的心思,让他与你产生距离感和威严感,令其无心使坏,不敢纠缠,可言语上也不必得罪其,古人说得好:宁得罪君子,莫得罪小人。如果出现了被小人算计和羞辱,让你身心交瘁和烦恼气愤,我觉得忍让是有限度和有底线的!平时的小报告,口角之争能忍忍过去就算了,可事不过三,一旦不能再忍时,就要像老虎一招制敌一样,用自己的睿智聪明让他发现他自己是愚蠢的和不自量力,不是你的对手,让他知难而退,从而再不敢对你再做任何小动作了。也直接断了他的妄念!最后用《伊索寓言》里的一句话作结束语:即使对恶人仁至义尽,他们的邪恶本性也是不会改变的。
素质分为思想素质、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,这里所说的素质修养应该是指思想素质,而读书多是文化素质。可以肯定地说,文化素质不等于思想素质。
思想素质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,文化素质是一个人所受的教育的多少,读书的多少。这两种素质即有区别又有联系。
一、思想素质是从小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养成的,和一个人的生活环境、社会经历息息相关。
孟母择临的典故大家应该都知道,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,孟母就把家搬到他父亲的墓地附近。可是墓地经常有人哭哭叫叫,孟子就跟着他们,学他们的样子。孟母见了,就想:“这不是很好的地方。”于是,孟母就把家搬到集市边上。可是这里的小贩大声招揽生意,孟子就学他们的样子,跟着喊叫。孟母见到,就想:“这也不是理想的地方。”于是,孟母又一次搬家,搬到学堂附近,因为这里经常有文人作揖拜跪,孟子就向母亲提出要上学读书。
二、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腐蚀着一些人的心灵。
有一些人的本质并不坏,但是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,在金钱至上的大环境中,改变了自己的初衷,在名利金钱的诱惑下,坠落变质。这些人都是有着很高文化素质的,但是他们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,思想素质发生了质变。这里有官场的影响、商场的影响和社会风气的影响。
三、教育方法和考试制度的缺失,培养了一些自私自利的精英。如古代的科举制度本质就是升官发财,是获得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的必由之路。现在的学校唯成绩论,忽视道德品质的教育和培养。
所以现在的人才培养,学生教育,必须注重品学兼优,把品质培养放到重要位置。
一个品德不好的人,知识越多就越奸越恶。历史上大奸、大恶、大才之人有很多。如:
秦桧,宋徽宗政和五年登第,补密州教授,曾任太学学正,御史中丞,礼部尚书,两任宰相。他的书法造诣非常高,著名的“宋体”字,就是出自于他的手笔。本应用“秦体”命名,但因他的大奸大恶,就改为“宋体”。
蔡京,熙宁三年进士及第,中书舍人,龙图阁待制、知开封府。右相(右仆射兼门下侍郎)、太师。蔡京的艺术天赋颇高,有“才子”之称,在书法、诗词、散文等领域都有辉煌表现,他的书法被称宋朝“苏、米、黄、蔡”四大家,后人嫌其奸恶,把其中的蔡,改为蔡襄名下。
严嵩弘治十八年二甲进士。历任礼部尚书、谨身殿大学士、少傅兼太子太师,少师、华盖殿大学士。他从小聪明好学,九岁入县学,十岁县试第一,十九岁中举,二十五岁殿试中二甲进士,入翰林院。他编《宋史》,修《袁州府志》,创办铃麓书院,在文化教育领域有很大成绩。他还是书法大家。
还有现在的一些腐败官员,大部分都是高等学府培养出来的高才生。博士、硕士大有人在。可是你看看他们的作为是什么?他们的道德品质和他们所拥有的学识是成反比的。
再看看毛泽东时代的老一代革命家,他们大多受教育不多,读书人也不多,但是他们的思想是高尚的,素质在古今中外都是一流的。
所以,不能用一个人的读书多少去衡量一个人的品质道德。书读得多仅仅是一个人的文化素质,而不是一个人的思想素质。
丙肝是什么病微信交流群,丙肝母婴贴吧
耳鸣微信交流群,全国耳鸣交流群
打呼噜微信交流群,怎么加入陌生微信群
「东莞车迷微信群」求个东莞的大众高尔夫微信群
「聋人微信和扣扣群」微信有聋哑人的群吗
「加入菏泽大型微信群」如何加入菏泽一中高三一部十八班微信群
「启动微信群名软件」微信群怎么设置不让别人改群名?
「微信红包群规则复制」微信红包群规章制度是什么样的?
「微信稀奇古怪总代群」我想在微信上卖稀奇古怪的玩意,一件代发的,不需要加盟费!有的留个
「微信群群主有哪些特权」微信群主有哪些特权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