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查了谥号的有关规定,说“玄”字是美谥,但这个说法似乎不是史学家的主流看法庙号每个字的含义。
玄,指的是启明星。天没亮的时候它很亮,天亮了它却暗了。唐玄宗的谥号,取的就是“先明后暗”这个意思。这个和李隆基一生的经历是非常相符的。
武则天称帝后期,面临交接班问题。李家武家,男人女人,你争我夺,十分乱套。此时,多亏李隆基站出来,先是联合太平公主杀掉武三思等,然后又杀掉太平公主,这才稳住政局,他也因此继承大统。
李隆基在位期间使用了两个年号,一个开元,一个天宝。唐朝两个最好的时期,一个是唐太宗的“贞观之治”,一个就是李隆基的“开元盛世”。但天宝年间,李隆基逐渐志得意满,养痈遗患,造成安史之乱。依靠太子的“另立中央”,才好不容易平定下去。但由此唐朝也陷入军阀割据,不复当年雄风。李隆基也让位给了肃宗。
可见,“玄宗”这个谥号,确实非常适合李隆基。一个字概括一生,让人不得不叹服汉语的博大精深!
中国古代的帝王一般会有三种不同的称号,分别是尊号(徽号)、谥号、庙号。尊号(徽号)是生前由群臣奏上,谥号则是帝王去世后拟定,庙号则为供奉君主灵位的宗庙称号。
其中的谥号用字基本上是根据谥法用字表中的字来经过组合得到的,一般没有重复的字。当然尊号(徽号)和庙号用字不完全按照谥法用字来定,尊号里甚至可以有重复的字。早期的谥法用字来自《逸周书·谥法》,这些字包括:
神、圣、帝、皇、王、君、公、侯、简、文、武、恭、明、钦、定、德、襄、厘、宪、献、懿、孝、考、齐、康、成、穆、顷、昭、胡、刚、静、平、景、贞、威、祁、桓、思、惠、慧、元、庄、夷、怀、敬、丁、烈、翼、肃、戴、灵、殇、隐、悼、剌、荒、愍、哀、幽、魏、炀、甄、圉、宣、使、悫、勇、商、誉、度、安、白、声、厉、知、糠、质、戾、良、丑、莫、类、躁、顺、感、忠、赶、携、绍、坚、直、正、夸、长、克、爱、抗、节、比、易、缪、厚、匡。
后世在这些字的基础上进行增删和总结,选取了其中的九十五字作为常规用字,同时按照用字的褒贬分为美谥71字、平谥7字、恶谥17字。太平兴国八年八月,宋太宗诏命在原有的95字基础上再增加55字,其中美谥增加到100字,平谥增加到20字,恶谥增加到30字。实际上后世帝王的谥号主要还是从100字里面挑选。明代规定皇帝谥号为17字,那么理论上的谥号组合就是100*99*98*...*84种组合,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,所以字数肯定够用。
皇帝庙号中的“祖”和“宗”,原本上是按照“祖有功有宗有德”的标准,在君王过世之后所给予其祖或宗的称号。
庙号的本质所谓庙号,起因是在古代君王死后都会为其建起专属的庙以用祭祀,原本对于那些于国有大功、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,就会为他们追上庙号,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。
当然,由于每位新继位的皇帝都会给自己的父祖上美谥,所以实际上庙号也就只是一个盖棺定论的称号而已,其本质上并不能真正意义的显示皇帝功德!
庙号的渊源说起庙号的最初由来,其最早源起于商朝,由于当时祭祀制度的盛行(每一位王每年都需要按严格的祭祀制度对其历任父祖进行祭奠),特别是对于那些于国有大功的先王,为了表明永远立庙祭祀之意,就会特别为其追上庙号。当时的庙号只有四种:创基立业曰“太”(太祖汤、太宗太甲),功高者曰“高”(高祖王亥、高宗武丁),世代祭祀曰“世”(世祖盘庚、世宗祖甲),只兴者曰“中”(中宗太戊),还有就是会按照“祖有功而宗有德”的标准,给予其祖或宗的称号。
当然,也并不是每朝每代的帝王都有庙号。在商朝之后,周朝就直接没有延用商朝的庙号制度,所以周朝君王有谥号而无庙号。
再后来,秦王一统,将庙号连同谥号一起都给废止掉了。
直到汉朝时,庙号制度才得以再度恢复。而且,在汉代之时,其庙号制度相对还是比较慎重且符合初衷的。因此,我们可以看到,在汉朝(特别是西汉)的所有皇帝中,拥有自己庙号的实为极少数,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拥有!
哪怕是在东汉,有资格拥有庙号的也就刘秀、刘庄、刘炟三人而已。甚至有几个本有庙号的皇帝后来在汉献帝时期直接就被取消了!
再后来,汉末三国鼎立之时起,所谓的庙号制度就此泛滥了!除亡国之君外,只要其帝位是正常后传的,不管其生前如何都有庙号!!
如此这般,庙号制度源于商代,废于周代,复于汉代,滥于三国,直至清代灭亡,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延用了数千年的时间!
丙肝是什么病微信交流群,丙肝母婴贴吧
耳鸣微信交流群,全国耳鸣交流群
打呼噜微信交流群,怎么加入陌生微信群
「东莞车迷微信群」求个东莞的大众高尔夫微信群
「聋人微信和扣扣群」微信有聋哑人的群吗
「加入菏泽大型微信群」如何加入菏泽一中高三一部十八班微信群
「启动微信群名软件」微信群怎么设置不让别人改群名?
「微信红包群规则复制」微信红包群规章制度是什么样的?
「微信稀奇古怪总代群」我想在微信上卖稀奇古怪的玩意,一件代发的,不需要加盟费!有的留个
「微信群群主有哪些特权」微信群主有哪些特权?